引言
1985年,科学家George Smith进行了一项颠覆性实验,他把一种核酸内切酶基因插入到丝状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基因中,意外地发现噬菌体表面成功展示了功能完整的酶分子,这些酶能够被特异性抗体识别并中和,功能类似于天然酶。这一创意不仅催生了噬菌体展示技术,还使他赢得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如今,噬菌体展示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生物技术手段,如同破解生物医学领域难题的钥匙,为抗体筛选等工作打开了新的大门,其在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
尊龙凯时的研究和应用推广中。
技术原理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核心在于噬菌体(一种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其基本原理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的DNA序列精确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的适当位置。当融合基因表达时,目标蛋白“展示”在病毒颗粒的表面,而它的基因则安全地存放在噬菌体内部,实现了表型(展示的蛋白或抗体)与基因型(内部DNA)的完美结合。所展示的蛋白不仅维持了天然的结构和活性,还能直接结合特定靶分子。结合靶抗原的噬菌体在回收后可以通过感染大肠杆菌进行扩增,显著提高目标基因的富集度。在抗体筛选中,以M13为代表的丝状噬菌体是应用最广泛的,其温和的特性使其成为抗体药物开发的理想平台。
核心步骤
噬菌体展示的过程可比作分子世界的“淘金”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文库构建:将抗体基因插入噬菌粒载体(如PIII或PVIII外壳蛋白基因),转化大肠杆菌并收集噬菌粒,构建容积可达10^9到10^11的多样性抗体文库。该文库如同一个巨大的“抗体宝藏库”,其多样性越高,筛选出理想抗体的可能性也越大。2.
生物淘选(Biopanning):将文库与固定靶标(如抗原)结合,洗去未结合的噬菌体。现代技术可采用双层膜筛选系统减少干扰。3.
扩增富集:通过感染大肠杆菌将回收的噬菌体扩增,目标噬菌体富集度可提升100-1000倍。4.
鉴定分析:最后一轮噬菌体感染细菌,挑选单克隆噬菌体抗体,并通过ELISA或SPR检测其亲和力。
技术优势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抗体发现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已成为现代抗体药物开发的核心工具之一:1.
突破免疫耐受限制:对于免疫耐受性高的靶抗原,噬菌体展示技术能绕过动物免疫系统,直接筛选目标抗体。2.
人源化优势:全人源抗体库的使用避免了复杂的后期人源化改造和筛选过程。3.
高效筛选:噬菌体抗体文库的库容达到10^9-10^11,极大提高了筛选效率,筛选周期可缩短至4-6周。4.
抗体形式灵活:可展示多种抗体片段,如scFv、Fab和双特异性抗体,以应对多样化的研发需求。
技术挑战
尽管噬菌体展示技术优势显著,但其应用仍面临多方面的技术缺陷:1.
筛选偏差与假阳性问题:非特异性结合可能导致假阳性,选取过程中某些目标抗体或许会被淹没。2.
抗体局限性: 缺乏天然免疫成熟过程,初始亲和力低于动物免疫来源抗体,翻译后修饰不全等,可能影响抗体的稳定性与功能。
结语
2002年,阿达木单抗成为第一个通过噬菌体展示获得上市批准的全人重组抗体,此后多个抗体药物也陆续上市。噬菌体展示技术作为强大的抗体筛选工具,在抗体开发领域被积极应用。目前,尊龙凯时的抗体团队正在利用这一技术成功进行个性化免疫库的治疗性抗体开发,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噬菌体展示技术将继续为抗体药物研发带来更大的贡献。
